穗梅教师“双向赋能”,城乡教育碰撞中的“破壁”实践

一场跨越珠三角与粤东北山区的教育实验悄然启动。

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统筹下,广州市荔湾区与梅州市梅县区的30名教师开启双向支教跟岗:15名梅县教师走进广州城区学校学习先进经验,15名荔湾教师深入梅县乡镇学校填补教育短板。在珠三角与粤东北的城乡教育版图上,30名教师跨越近400百公里,以“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的姿态,嵌入彼此的教育生态。

梅县区第一职业学校附属小学老师陈莹(左二)在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南塘学校跟岗学习。受访者供图

反差之下,更多互补在生长。这场实验的参与者中,有广州教师发现梅州乡镇学校从未做过课间操的惊诧,也有梅州教师在广州课堂被“放手游戏”理念冲击的顿悟;有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材的思维碰撞,亦有留守儿童关怀经验的城乡互鉴。梅县乡镇教师“从早到晚坐班”的责任心,让城市教师重新审视职业态度;广州学校“放手游戏”的幼儿教育理念,刷新了山区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知。

差异不再是阻隔,反而成为双向赋能的基石。广州市真光中学金道学校教师向光耀在畲江中学推动心理辅导机制建设,梅县区第二实验幼儿园教师连俊丽深入学习广州的“放手游戏”理念,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文昌学校教师孙健春融合两地教材提炼出教学新模型……

当穿拖鞋参加升旗仪式的学生遇上坚持奏唱国歌的支教教师,当乡镇足球队与城市教研团队共同制定训练方案,这场帮扶逐渐显露出“双向赋能”的本质——城乡教育者以差异为梯,共同攀登更均衡的教育生态。

各自奔赴▶▷

从“物理位移”到“化学融合”

把足球训练教案塞进行李箱,广州市真光中学教师陈永强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梅县区丙村中学——那里有支屡获奖项的足球队。

而在广州康有为纪念小学,跟岗的梅县区丽群小学教师邝婕妤在面对“集备教研”手足无措时,她不会想到,三百公里外,她的同事正在向广州支教教师学习如何组织升旗仪式。

“我们像两列对开的火车,交换着彼此缺失的零件。”孙健春的比喻,揭开了这场奔赴的本质。在梅县畲江镇中心小学,孙健春发现,政府投入建设的多媒体设备因缺乏维护几近闲置。

在畲江中学,向光耀的“较真”让全校经历阵痛。当他坚持要求2000余名师生在升旗仪式上齐唱国歌、禁止穿拖鞋进入操场时,有老教师嘀咕“形式主义”。但几个月后,穿着整齐衣服的学生在晨光中高唱国歌的画面,让老教师们红了眼眶:“二十年来第一次感受到仪式教育的力量。”这场关于“形式”的博弈,实则是教育规范的启蒙。

梅县区畲江中学教室里,从广州市真光中学金道学校来支教跟岗的教师向光耀给学生们上音乐课。受访者供图

差异在碰撞中显现。连俊丽在广州的梁家祠幼儿园目睹“幼儿自主决定游戏”时,其震撼不亚于“发现新大陆”。她曾习惯的“教师主导”模式,在“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的实践中逐渐瓦解。而她在观察笔记中写下的困惑——“没有规则会不会失控”,恰好成为广州教师反思教学边界的契机。

“在区域游戏时,我重点观察了孩子们的活动状态与教师的参与情况,老师会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手,幼儿玩什么、和谁玩、在哪玩、怎么玩,幼儿自己说了算。在放手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充当观察者、支持者、记录者,相信幼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连俊丽深入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学习了老师们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解,还是创意十足的音乐活动,都能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激发幼儿的兴趣,让教学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开展;老师们运用新的教育理念、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方式、大胆创新支持策略,真正做到了‘真实’和‘寓教于乐’,为孩子们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连俊丽下定决心,要把所学所悟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大有不同▶▷

教育生态里的“城乡镜像”

在梅县区畲江镇中心小学,孙健春面对着一个教育领域的“资源悖论”:一些政府投入建设的多媒体设备因缺乏维护,已经无法使用。“就像给了一辆跑车,却从没做过保养。”她的观察刺痛人心。

在畲江中学的音乐教室,向光耀揭开钢琴罩时扬起一片灰尘——这里的学生小学时从未上过正规音乐课。他尝试用手机播放伴奏,却发现教室里没有音响设备。“艺术教育缺失不仅是资源问题,更是观念问题。”他直言,这种困境与广州形成鲜明对比:在荔湾的一些小学,劳动课已细化到“垃圾分类实践”“红领巾洗涤水温控制”。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流花学校老师阙剑鸣在梅县区畲江中学支教跟岗,为学生们上公开课。受访者供图

课程表的差异更具隐喻性。在梅州乡镇学校,音乐、美术课长期被语数英挤压,畲江中学一些学生直到初一才首次接触五线谱。这种差异在邝婕妤的跟岗经历中尤为鲜明:当她试图在广州课堂延续“教师主讲”模式时,学生们关于“为什么负数不能开平方”的追问,瞬间击碎预设的教学节奏。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梅州教师在简陋条件下创造的“土法教育”——用竹竿丈量足球场、用山歌改编数学口诀。这些“生存智慧”让广州教师感慨:“我们带着技术来,却学到了教育的本质。”

教材版本的选择成为思维差异的显微镜。孙健春发现,人教版教材的“模式化”与北师大版的“开放性”,恰如两地教育生态的缩影:前者重基础却失之僵化,后者求创新但疏于系统。她将两地教材比喻为“西医与中医”——一个精准解剖知识点,一个强调思维整体性。而他在梅州课堂创造的“混搭教学法”,让乡镇学生数学平均分提升了11分。

教育关怀呈现不同侧重。梅县班主任“全天候坐班”的投入令广州教师动容,但心理辅导的空白也触目惊心。向光耀亲历学生因心理问题躲藏教室三天的事件后,在畲江镇领导组织的座谈会上提出建议,希望推动该校加大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和施行力度。而孙健春在支教跟岗中发现,城市“隐形留守儿童”同样渴望关注:“那些父母忙于工作的孩子,眼神和这边留守儿童的很像。”

陈永强则在足球训练中遭遇挑战:他发现有天赋的体育生因“读书无用论”荒废了文化课程,这促使他将荔湾区“体教融合”的经验移植到梅州,用身边的案例和可期的未来,让学生重拾课本。“如果文化课成绩能跟得上,绝对能上重本。”陈永强称赞,丙村中学很多学生在艺考方面很出色。

互教互学▶▷

差异催生“共生经验”

在梅县区丙村中学的操场上,一场特殊的足球训练正在上演:陈永强带来的广州战术与本地“野路子”打法激烈交锋,最终融合成“快速反击+短传渗透”的新风格。这场训练成为两地教育融合的缩影——没有单向输出,只有互为镜鉴。

从梅县区丙村镇中心小学奔赴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增滘学校跟岗的陈昌朋,一周下来得给学生上14节课,教数学,还兼着劳动课和体育课。那些数学概念又抽象又难懂,他就绞尽脑汁想办法,找好多生活里的例子,好让学生能明白。

这场双向赋能最动人的成果,或许是教育者自身的蝶变。

孙健春创建的“双版互补教案”正在课堂上进行试验:人教版基础题巩固知识框架,北师大版拓展题激发思维。“原来在城市的时候,我只是盯着一本教材去备课、去研究教学,来到这里接触了新的理念完全不一样的教材,我发现把两边的教材融合在一起,会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孙健春觉得,这是她这次支教跟岗一个非常大的收获。

邝婕妤在康有为纪念小学金兰苑学校,接手二年5班的副班主任工作,较之前的日常教学外多出了早午餐及午休、午练,一天下来都是忙忙碌碌的,工作时间完全被挤满。教学任务同样繁重,除语文外,道法、综合实践、劳动等课程也要严谨备课,加之学习注重集备,对日常教学要求高,教研时间增加了许多。

今年2月份邝婕妤的语文教学工作主要以听课为主。跟岗听课时,她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课后又认真整理笔记,反复琢磨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融入课堂,她主动承担起部分教学任务,从备课到授课,每一个环节都倾尽全力。然而3月份正式接手语文教学后,她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意外: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困难、课堂互动不理想……在跟岗学校老师们的帮助下,邝婕妤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节奏,教学能力也有所提升。她也终于深刻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不易,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李廷睿

【作者】 李廷睿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