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西安雁塔公安发布关于“8.3栀子花开汉服馆涉消费纠纷冲突案”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店主刘某涉嫌故意伤害他人被处五日拘留,游客王某颜涉嫌寻衅滋事被处六日拘留,双方愿意接受公安机关处罚。
这场纠纷以“双输”收场,游客没拿到满意的照片,商家丢了口碑,而西安这座旅游名城,也在社交媒体的热议中被划了一道口子。
这起事件看似只是普通的消费纠纷,却折射出当下旅游市场的尴尬:游客维权像“演戏”,商家应对像“防御”,而本该维护秩序的公共力量,却陷入“救火队”的疲于奔命。
王某颜因对店家选片答复不满,滞留店内约5小时,堵住店门,称其为“黑心店”,阻拦其他顾客进店。店主刘某多次劝离无果后推搡王某颜致其摔倒,王某颜拒绝警方伤情鉴定要求,刻意隐瞒相关事实,联系并利用媒体,持续在网络上发布“被殴打致昏迷”“民警未做笔录、勾连商家”“孩子挨饿无人照顾”等不实信息。这种“闹大式维权”的背后,其实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旅游投诉的受理期限通常是七个工作日。而在短视频平台发条维权视频,往往24小时内就能得到回应。
当正常渠道的效率跟不上消费者的耐心,“把事情闹大”就成了最快捷的解决方案,此类事件屡见不鲜。西安汉服馆的冲突再次证明,如果“迟到的正义”成了常态,“闹大”就会异化成一种另类的生存智慧。
现场民警的执法记录仪里,有一个问题被反复追问:“照片到底值不值398元?”这本该由行业协会或物价部门回答的问题,最终却落在了警察肩上。文旅、市监、公安各自为政的旧模式,已经跟不上新业态的发展速度。
贵州荔波的“荔即解”平台有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游客扫码投诉后,系统会自动匹配纠纷类型——摄影纠纷派给摄影师协会,价格争议转给物价局。这种“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的智慧,或许比简单谴责“游客闹事”或“商家黑心”更有建设性。
汉服体验这类文旅新业态,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监管体系还停留在“大碗茶”时代。《杭州日报》等媒体曾报道宋城景区通过“区块链+旅游服务”创新模式,像“汉服约拍五明”制度,把价格、标准、流程、权责、救济都晒在阳光下,配合区块链存证,纠纷反而少了。这提醒我们:预防性治理比事后灭火更重要。
张家界市落实“先行赔付”等消费维权制度,小额投诉当场垫付;亚布力雪乡的“云法庭”能边调解边普法。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创新实践,像珍珠一样等待被串成项链。试想,如果西安汉服馆也接入了这样的“治理插件”,冲突或许就不会升级。
事件曝光后,有网友调侃:“去西安穿汉服,现在得先学防身术吗?”这句玩笑话,却刺痛人心。旅游城市的竞争,早已从兵马俑、大雁塔的“硬实力”,转向消费体验的“软环境”。就像黑龙江雪乡,曾因“宰客门”跌入谷底,后来靠“诚信雪乡”系统重建信任,如今游客反而说“雪不可怕,人心才可怕”。
西安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大唐不夜城的璀璨灯火里,不该有维权无门的阴影;汉服飘飘的街头,需要的是放心消费的笑颜。建立“30分钟响应”机制、推广标准化电子合同、组建第三方评估团,这些技术层面的改进并不难,难的是打破“不出事不改革”的惰性。
事件中最意味深长的画面,是冲突双方被带上警车时,王某颜还穿着那套没卸妆的唐制汉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美好与狼狈的交织,恰是当下旅游治理困境的隐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