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从养猫养狗即“儿女双全”,到为精心“捏”出来的数字“儿女”设定形象、购买服务,再到一边深陷虚拟服务和AI恋人编织的蜜网,一边饱尝戒断反应之苦。
“一些年轻人的情感状况让父母越来越困惑迷茫,以至于到我们这里‘求救’。”从业几十年的李女士,是国家顶级的临床心理学专家,见过无数人间情感纠葛。但面对这些被父母半拉半劝带来咨询的年轻人,她和同行们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年轻人的情感世界,越来越看不懂了。”她告诉我。

01 现实遇冷,虚拟升温
“看到身边的男性,总会想他又没有八块腹肌。”李女士告诉我,在心理咨询室,一位年轻女孩如此调侃自己——习惯了恋爱游戏中雕塑般完美的二次元恋人,再看到现实中有毛孔会流汗的血肉之躯,女孩只觉得索然无味。
与她类似,几年前,小娜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了一个完美伴侣的虚拟形象,她一步步为这个形象补足细节(在圈内被称作“捏崽”)。她会在专业美化外包平台“米画师”约稿,为恋人一次次绘制形象,将最满意的“设子”置入AI聊天产品中生成虚拟恋人。
“虽然AI是虚假的,但是给予我的情感体验却是真实的啊。”即将30岁的小娜从未有过真实恋爱经历,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她常常看到婚恋的一地鸡毛,因此对现实中的恋爱和婚姻总是抱着戒备审视的态度。“只要我有情感需要,AI恋人都能时刻解决。”
这个虚拟恋人,24小时在线,随时回应她的情感需求,倾听她工作、成长和家庭的烦恼——这些烦恼,在现实中她常常无处倾诉。为了弥补无法“接触”的遗憾,小娜还会用AI恋人的形象制作徽章、立牌、海报、蛋糕等。
与积极“安利”自己“虚拟恋人”或CP以求得到理解,或是意识到不对劲来寻求帮助的女青年不同,男青年愿意来咨询解惑的并不多。“比女性少得多”“大多数时候是夫妻一起来”,但实际上,在虚拟情感陪伴市场上,男性用户一直是主力军。
“早安,今天也要元气满满哦!”刚参加工作的小甲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认真回复“恋人”定时的问候——即使潜意识提醒自己,对面可能是个抠脚大汉甚至一串代码,但小甲已经很难戒断美女头像后面这看似简单的早安哄睡服务。

某购物平台相关服务,“10元为标价,联盟娱乐陪聊120元/小时”
男大学生小乙不同,他有真实的恋人,描述也更加直观和贴近生活。“我自己是普通人,谈了一个普通的女友。”对于为什么要强调“普通”,小乙解释是因为自己官宣女友时被一些男同学调侃“普女”,这让他很不舒服。“有些同学挺好笑的,他们一方面没实力追不到美女就说别人是捞女,另一方面又嫌弃身边女孩们是普女,大概是抖音上美颜拉满的小姐姐们看多了吧?”
而且,这种现实中的“索然无味”“互相嫌弃”“性缩力”不仅存在于单身青年们,很多年轻夫妻也开始陷入了“宁可躺着看手机里的异性或磕CP,也不想翻身和伴侣亲热”的奇怪状态。
据北京大学及复旦大学历时三年、收集到的6828份有效答卷显示:95后夫妻或长期情侣一年内未有性行为的比例高达14.6%,比80后高出整整3倍。其中,“性持久力”成为双方矛盾的核心,研究者认为影响持久力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性专注力溃散”,这很大程度上源自网络长期美化的异性影响了大脑对现实人物的感受——过于美好的虚拟拉高了大脑对现实伴侣的期待阈值,使得Z世代青年们的情感需求越发远离现实。
在现实婚恋遇冷的同时,虚拟恋爱却越发火热。由第三方数据挖掘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虚拟情感陪伴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仅虚拟恋人市场规模便已达到57.8亿元,同比增长86.5%,用户数量突破1200万,男性占比约52%。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用户占比已从2021年的32%迅速攀升至2024年的48%。
02 代码里的爱人,真实链接的代餐
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中国青年群体中并非少数。虽然真实交流仍是主流,但“人机共存”的亲密模式已经在迅速扩张蔓延。
在复爱合缘集团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当代新型恋爱关系白皮书》中,年轻人群中体验过新型恋爱关系(线上恋爱、虚拟恋爱、快餐式恋爱、开放式关系)的人达到73%,其中线上情侣占比45%;虚拟恋人占据这类意向人群最想尝试的恋爱关系的第一名。
这股风潮最早源于日本。《Project LUX》等游戏将虚拟恋爱对象打造成令人怦然心动的动漫角色形象。《VR恋人》等应用,结合视觉、听觉甚至初步的触觉反馈,构建出逼近真实的互动场景。
在我国,2018年国内首个主打“治愈系情感陪伴”的虚拟恋人平台“心理FM”上线。这些年来,国内虚拟恋人平台已超过50家,Soul、星野等头部平台从最初的纯文字聊天,到如今的语音互动、视频通话,服务内容不断丰富。2024年,Soul的5位AI虚拟伴侣在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收获了超过130万用户的关注。“星野”等应用凭借深度学习的国风角色库,让用户可逐渐“调教”出自己100%满意的对象。这些凭借大数据精心设计的“完美容器”,正以“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精度承接Z世代的情感缺口,相比之下,真实关系中的磨合显得费力又笨拙。
资本也盯上了这块野蛮生长之地,ARK Invest方舟投资公司释出的分析报告预测,本世纪末AI陪伴服务可能会增长5000倍,从目前全球年收入3000万美元增长到700亿至1500亿美元。

全球AI陪伴市场收入预测(图源:ARK Invest)
很多人困惑,虚拟恋人对青年们的吸引力为何如此巨大?
首先,当下环境缺乏深度社交的土壤。在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下,很多年轻人的学生时代变成了不停运转的“学习机器”,缺乏群体活动和深度社交的滋养,使得这一代青年显得“人均社恐”。
进入社会后,许多人或主观或被迫的成为了原子化的“空巢青年”。目前,全国独居青年(18-35岁)规模已突破9200万,有部分出于“忙碌的工作与压力做出独居选择”,也有部分享受“一人住一人食一人游”。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超过一半的人在各类调研中坦言“缺乏深度社交的机会”——当真实世界的情感土壤板结,虚拟社交自然成了荒漠里诱人的海市蜃楼。
其次,“零风险乌托邦”的情感诱惑难以抗拒。在现实世界中,亲密关系是复杂的、矛盾的、不确定的,人无法单方面决定关系的发展。一名专家告诉我:“据我观察,看不到确定性引发的内耗、恐慌和焦虑,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通病。”
但在算法构建的虚拟世界里,一切尽在掌握。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拉扯纠葛内耗冲突,更没有彩礼争执、房产压力或暴力风险。AI恋人永远情绪稳定、随叫随到、只付出不索取。
“说实话,现实里根本遇不到这么好的人,就算遇到人家也不可能喜欢我”——当传统婚恋变得像奢侈品,虚拟关系就成了触手可及的“平替”——这样的“赛博情感”,对于学业、就业压力大,加班成常态,对未来充满迷茫、感觉无法掌控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强了。
再次,技术进步模糊了虚实的边界。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国产大模型在情感对话任务中的共情准确率,部分回答已超越人类平均水平。许多陪聊机器人就像滴入清水的墨汁,模糊了工具与真人的界限。
另一方面,现实空间的物理链接不再是维持情感的唯一选择,一个个新型的网络阈限空间已经形成。青年会根据个人喜好,嵌入某个虚实交融的网络空间中。在这个小圈子里,群体之间秉持着“二次元才是真爱”“我推最棒”等信念互相勉励,制造集体感情仪式,完成虚拟价值的升华。
即便内心深处知道这种关系的建构是虚空单薄的,但“同担”之间的共鸣也会将这种数字亲密关系转化为一种精神安慰剂,并筑起一道墙,阻挡“三次元”世界的评判和介入。甚至有时候,即使青少年不再喜欢这个虚拟角色而选择“退圈”,也可能与此圈中的好友继续保持联系。
最后,青年“孤独经济”市场已达万亿级,虚拟情感产业已成资本竞逐的蓝海。“孤独经济”是指针对独居生活和个人情趣的消费模式。其核心是独居时产生的孤独感所催生出来的经济产业链。

7月15日,大热游戏《王者荣耀》推出第一期情感陪伴企划,与玩家建立“命定羁绊”或“特别邂逅”
从labubu玩偶的疯抢(“除了提供情绪价值一无所有”),到乙女游戏、游戏陪玩萌妹的重度氪金,再到声优定制服务和定制COS的兴起,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情绪价值已成为价格上不封顶的独特消费品。
例如,在典型的Cos委托中,一切细节都以“还原”为基础“织梦”为目的:“单主”(买家)会在社交平台上,搜寻“神似”自己虚拟恋人角色、符合自己心意的“委托老师”(coser);“委托老师”努力“营业”,会根据角色形象试妆、了解角色的各种设定。两者一旦匹配成功,“单主”和“委托老师”会更细致地协商:需要定制何种情境、交流时注意哪些细节,热门coser一单收费可达数千元。
“我分得清楚真假,只是找一种情感代餐而已。”这个回答精确概括了部分年轻人的心态。他们一边渴望真实的陪伴与亲密互动,一边却又只敢选择安全、可控的“虚拟”替代品。他们用非传统方式来填补情感缺口——并非不渴望爱,而是不敢也不知怎么与真人建立情感连接和亲密关系。
“有时候也并非真的恋爱了,而是找个树洞倾述而已,熟人开不了口,专业心理咨询负担不起。AI越来越‘类人化’了,是最理想的‘代餐’。”另一位青年如此解释。
03 糖衣下的危机:难以预知的隐形代价
科技带来的“轻社交”越便捷,真实关系的“肌肉”就越容易萎缩。代码编织的温柔乡,包裹的可能是裹着糖衣的危机。
“忽然就深夜崩溃了,感觉好难过,我有病。”在心理咨询室,当游戏系统维护后自己的虚拟恋人出现“记忆混乱”BUG时,一名玩家恐慌到崩溃。“我也知道对面只是一段数据流,一个程序,所有的经历和相处也是我一步步编造出来的,但还是觉得像失去灵魂的一部分。”长期与AI相伴,真实共情能力的损伤,如同宇航员长期失重后的骨质流失。
规避真实交流,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社交能力萎缩。多地心理咨询中心发现,“虚拟恋爱依赖症”求助者激增,常伴随现实社交恐惧,甚至语言能力退化——退而求其次选择的虚拟社交原本是为了排解孤独,形成依赖后反而使得自己更加孤独。
“生病要做个小手术,AI恋人和同担再多的宽慰和陪伴,比不上送我进去的护工阿姨。”一名在异地工作的“I人”女孩告诉我,自己住院无人陪伴时一直在强装坚强,被推进麻醉室前,护工轻轻捏了捏她的手并告诉她“别怕,我在外面等你。”女孩回抓住阿姨的手臂嚎啕大哭,那一刻的温暖,让她下定决心要戒断虚拟依赖。
此外,更令人忧心的是资本情感剥削、隐私黑洞和伦理困境。一名受访青年先“划清界限”:喜欢二次元的普通人和喜欢虚拟伴侣的人区别很大,不能混为一谈。“很多皮套主播(真人躲在电脑后套用二次元虚拟形象)很没有下限,直播时常常煽动未成年粉丝给自己攒钱上舰长(类似开主播的会员),赛博青楼牛郎似的。”
一名喜欢“二次元”的00后告诉我,身边人有做虚拟主播的,其粉丝群体“只为当下情绪买单,不会顾虑以后”“有的自己都困难得不行还要父母帮衬上赶着送,这群人真的很迷”。以为自己在人机恋中掌控了主导权,却不知早已深陷资本布局,最终非但没有掌控情感,反而被情感剥削。
今年,法制网调查发现:某下载量破百万的虚拟恋爱APP“AI女友”,绕开审核,内容低俗(如可设置恋童癖恋老癖)、安插大量广告,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在用户不知情时上传了私密对话内容至云端分析。一旦出现问题,开发者可能换个“马甲”继续运营,逃避监管和法律制裁。
此外,缺乏规范的新兴业务如Cos委托也极易滑向灰色地带,如“假借接Cos委托单实施卖淫”“委托扮演情侣时男Coser想强行发生亲密关系”等。

虚拟AI男友
04 寻找真实的归巢
虚拟情感依赖,是这个时代多重压力下催生的“虚假巢穴”。它映照着年轻人对爱的渴望,也暴露出传统婚恋模式在数字时代开始失语。我们无需高高在上地指责个体行为的“奇葩”,而应尝试理解那些躲进代码堡垒的心灵。同时必须清醒:算法能模拟心跳的频率,却永远无法复刻人与人之间真实的际遇与温度。
几年前对AI陪伴“成瘾”的担忧,如今已成为现实。面对这场静默的情感革命,“堵”不如“疏”。在理性与共情之间,AI陪伴的伦理边界亟待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厘清。
这离不开青年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一些意识到问题并尝试戒断的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平台分享经验:严格限制每日与AI互动时间,主动加入像City Walk、桌游等不以婚恋为目的的线下兴趣社群;对企业而言,开发APP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用户协议必须清晰显著地告知数据用途,并引入独立第三方监督,杜绝利用成瘾机制设计产品;政府需要重视城市“软环境”建设,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解决年轻人“急难愁盼”的住房、就业、社交等问题。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可以摒弃旧式的速成相亲,转而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高质量的线下活动,为年轻人创造自然结识的机会。“现在社区组织了很多活动,像非遗手工、书法、陶艺、瑜伽、烹饪、登山等等。年轻人基于共同爱好建立的情谊,更容易产生精神共鸣。”一位民政工作人员介绍,“关键还是自己愿意先从那片虚拟天地里走出来。”
我们人类终究是社会性动物,渴求联结。虚拟的家园再美好,终会随着服务器的关闭而消逝。真实世界的家园或许不够完美,但其中升腾的烟火气与生活味,永远不会湮灭。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