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二候花信咏(七)
□初国卿
【立夏初候】
蔷薇
簇萼纷葩翠叶齐,
攀篱覆栅曼腰迷。
若无花底枝间刺,
岂独芳园桃李蹊。

按:时入立夏,蔷薇盛开。蔷薇最早称蔷蘼,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此草蔓柔蘼,依墙援而生,故称墙蘼”。而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又以其枝茎多刺之故称为刺蘼。继之墙蘼音转作墙薇,再写作蔷薇。其株为灌木,常攀援似藤状,茎多生刺,叶作羽状。花数朵聚作圆锥形,生诸枝端,花瓣五数,红白居多,间有黄色、紫色。亦有野蔷薇之变种,重瓣粉团,略具香气。明清之时,时人喜蔷薇花艳锦簇,集得数般品种,王象晋《群芳谱》曾记蔷薇品种有朱千、荷花、五色、粉团、野客、宝相、月桂、刺梅堆、金钵盂、佛见笑等。蔷薇常聚蓓成花,故古人称其为“七姊妹”或“十姊妹”。如明高濂《草花谱》云:“十姊妹花小而一蓓十花,故名。其色自一蓓中,分红、紫、白、淡紫四色,或云色因开久而变。有七朵一蓓者名七姊妹,云花甚可观,开在春尽。”蔷薇春末始开,入夏花渐凋落,有留春不住之意。故黄庭坚《清平乐》咏道:“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只有蔷薇知道:我花开后春已尽,夏满芒夏暑相连。或许只有白居易《戏题新栽蔷薇》最为恋恋不舍:“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以花为夫人,乃白居易首创也!
【立夏二候】
杜鹃
石崖溪涧聚芳丛,
艳若丹霞倚碧空。
啼血蜀魂无着处,
绛枝化作映山红。

按:花之杜鹃,因鸟而名,又别称踯躅、山踯躅、羊踯躅、映山红。宋阮阅《诗话总龟》云:“映山红,生于山坡欹侧之地,高不过五七尺,花繁而红,辉映山林,开时杜鹃始啼,又名杜鹃花。”杜鹃花红艳美妙,赏之无碍,然其花具有毒性,食之不可。早在晋时崔豹《古今注》即言:“羊踯躅,黄花,羊食即死,见即踯躅不前进。”其株为灌木,叶卵形,略迟于花出,花常二三之数生枝头,以红色、深粉色居多,亦时见白色与黄色。花形若漏斗,先端裂作五数,内有红斑点。汉扬雄《蜀王本纪》曾述蜀王杜宇,号望帝,亡后化为鸟,即杜鹃也。故蜀地杜鹃最有故事,所以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说:“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后人附会望帝口中滴血,化而为花,即为杜鹃花,故南唐成彦雄《杜鹃花》言:“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其花之意寓常寄羁旅倦客思乡之情也。
【立夏三候】
芍药
独醉芳丛卧翠裀,
太真浴露出凡尘。
倾城何处吟红药,
廿四桥边婪尾春。

按:芍药之名一说与药相关,如宋代罗愿《尔雅翼》云:“其根可以和五脏,制食毒,古者有芍药之酱,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芍药。”故芍药在先秦时写作“勺药”,“勺”与“妁”通意,斟酌两性,调和阴阳,故此药具调和之效也。另一说则以“婥约”风姿得名,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芍药犹婥约也。婥约,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以为名。”芍药为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则为木质。其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生于茎之顶端或近顶端叶腋处,原种花白色,花瓣五至十余枚。园艺品种则有粉、红、紫、黄、绿、黑及复色等。花瓣层叠,可多至上百枚,盛开之时,香气馥郁。花径大至数十厘米,形似牡丹,然比牡丹益显清雅袅娜。芍药花盛开春尽之时,入夏仍娇艳无比,不若牡丹及一众春花,春过则萎。故其花又称将离、离草、婪尾春,意为春虽尽,花未离也。世之芍药,以扬州所产为最,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说:“扬州产芍药,其妙者不减于姚黄魏紫。”姜夔则于《扬州慢》中感叹:“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