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司法建议消除百余隐 患瑞金市人民法院坚持“靶向治疗”守护学生骑行安全

校园周边160个隐患点中,152个已经整改到位,剩余的正在推进中;各校统一给学生自行车贴反光条,142辆违规车辆被“劝退”;上下学时段,戴着“小黄帽”的学生在家长志愿者引导下安全过马路,秩序井然。瑞金市出现的这些变化,源于今年3月一份来自瑞金市人民法院(以下简称“瑞金法院”)的司法建议书。

骑行事故频发暴露安全短板

“事故发生后,女儿对学习很抵触。”说起女儿的遭遇,小玲(化名)的母亲一脸愁容。

2023年10月3日晚上,未满16岁的小玲骑电动自行车时未靠道路右侧行驶,与突然折返的行人曾某某相撞,事故导致小玲受伤、曾某某右胫骨骨折,车辆受损严重。当地公安交警部门认定,此次事故中,小玲负主要责任,曾某某负次要责任。因双方就赔偿事宜协商未果,曾某某将小玲及其监护人起诉至瑞金法院。法院审理后判决小玲的监护人赔偿3.9万余元。

类似的案件不在少数。2023年以来,瑞金法院受理的涉在校学生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达26件。“我们发现,大部分案件涉及未成年人违规骑行,中学阶段是交通事故高发期。”承办法官杨珊表示,令人揪心的是,事故发生后一些孩子因心理创伤而厌学,甚至学业中断。

深入剖析这些案件的成因,瑞金法院发现,其背后存在诸多共性问题:部分学校和家庭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校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部分家庭缺乏对孩子骑行安全的监管;有的学生骑车时不遵守交通规则,存在骑行工具不合规等问题;事故发生后,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帮扶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导致学生在遭受身体创伤的同时,心理上也留下阴影。

制发司法建议“靶向治疗”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今年3月26日,瑞金法院向瑞金市教体局发出《关于加强在校学生骑行安全保障的司法建议书》。这份司法建议书从源头预防、事后帮扶、联动共治三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性、可操作的建议。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把好源头关。”瑞金法院在司法建议中着重强调源头预防的重要性。“我们实地走访发现,不少家长给孩子配置了不适龄的交通工具。”杨珊介绍,12岁以下孩子骑自行车、16岁以下孩子骑电动自行车,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孩子身体没有发育完全,力量不足,对复杂路况缺乏预判能力,骑车上路存在安全风险。

对此,司法建议中划出了“年龄红线”,对12岁以下骑自行车、16岁以下骑电动自行车的学生及时进行劝阻。

在瑞金法院办理的26件涉在校学生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中,有19起案件涉及的家长反映,事故发生后孩子心理遭受冲击,出现厌学、注意力难以集中、成绩下滑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瑞金法院在司法建议中提出,针对事故学生建立学业支持、医疗康复等方面的帮扶机制,强化家校协同监管,凝聚各方力量织密交通安全网。

收到司法建议后,瑞金市教体局迅速行动,联合公安交警、卫健等部门,开启守护校园骑行安全的“大会诊”。

“安全无小事,隐患早排查。”这是瑞金市教体局在收到司法建议后的第一反应。瑞金市教体局建立每日一小查、每周一大查、每月一报告的“三个一”安全隐患排查制度。辖区学校积极响应,全面排查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从交通标志、标线,到减速带、隔离设施,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目前,校园周边160个隐患点中,152个已经整改到位,剩余的正在推进中。各校统一给学生自行车贴反光条,142辆违规车辆被“劝退”。

上下学时段,戴着“小黄帽”的学生在家长志愿者引导下安全过马路,交警早早到岗疏导交通,校园周边秩序井然。

全方位常态化守护学生安全

瑞金市相关职能部门并未止步于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与初步治理,而是针对事故学生构建起一套全流程、成体系的长效帮扶机制。

事故发生后,保险理赔迅速启动。瑞金市教体局协同保险公司优化学平险理赔流程,开辟“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手续、缩短赔付周期,让事故学生第一时间获得经济援助,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在事故学生康复阶段,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与心理教师介入,开展心理干预工作。事故学生返校后,班主任密切关注其心理与思想动态,有驻校心理咨询师的学校还会与班主任共同疏导学生情绪。

对于因伤休学的学生,瑞金市教体局协调学校保留学籍,制定个性化复学计划,通过线上课程补习、教师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弥补学业差距,特殊情况还可延长学习期限。若学生因事故致残或患重大伤病,还可申请免考体育科目。全方位为事故学生撑起“保护伞”,助力他们走出阴影,重回正常生活与学习轨道。

“目前,这些帮扶措施已经实施,部分学校对事故学生进行了帮助,协助事故学生申报保险,并与公安交警部门沟通协调,由班主任持续关注帮扶进展。”瑞金市教体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此外,瑞金法院与瑞金市教体局建立起学生安全常态化协作机制,双方将紧密围绕“红色司法引航少年审判”专项活动部署,持续用好司法建议这把“金钥匙”,不断健全青少年平安出行和健康成长保障机制,以实际行动擦亮“红都护未·今朝行”司法品牌,守护革命老区下一代安全成长。(文/新法治报·赣法云 杨珊 魏雨欣 记者江国稳 制图/刘晨阳)

编辑:何 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

相关推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