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边大学食堂阿姨刘晓梅在毕业典礼上叮嘱学子“难过委屈了,别一个人扛着。工作压力再大,都要好好吃饭。别拿泡面凑合”,这句充满生活智慧和情感温度的关怀引发海啸般共鸣,犹如一束聚光灯,照亮了被绩效指标遮蔽的育人本真。她的登台拓展了“教育者”的范畴,其话语为传统“成才叙事”注入了具体而微的生命关怀,让食堂烟火气升腾为思政教育新场域。公众的热烈反响揭示:教育真谛不仅在于精致模型,也蕴含于保安巡逻的手电光、宿管手写的便签、电工抢修的汗珠里。“外卖再方便,也不如自家饭菜干净;加班熬夜别总吃泡面;难过委屈别硬扛”的呼唤,正催生对教育生态的多元性思考:打破身份壁垒构建共生生态,守护生命尊严,让校园每寸土地成为智慧沃土,使每份温暖互动都纳入教育价值经纬。刘晓梅们的剪影,终将拼合出多元主体共筑的“温度殿堂”——知识传授与生命滋养在此同频共振,成就穿越时代巨浪的教育方舟。
一、教育主体的破壁:从“单向输出”到“生态共育”
刘晓梅阿姨站上延边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她手中紧握的并非教案,而是一把无形的钥匙——这把钥匙瞬间捅破了横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高墙。她的登台本身即是一场静默的革新:这位每日在食堂窗口为学生打饭的普通劳动者,以“工作压力再大,都要好好吃饭”的朴素叮咛,生动诠释了雅斯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深邃哲思。那些曾隐没在校园背景音中的身影——凌晨检修电路的电工、寒夜值守楼栋的宿管、默默修剪草坪的园丁——突然被推至教育舞台的中央。他们的存在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守护日常、维系运转的韧性网络。当保安大叔讲述十年巡逻中挽救的安全隐患,当宿管阿姨展示积攒的学生留言便签,这些源自生活现场的叙事,恰是抵御精神虚无的减震器。显然,真正的育人生态,是校长、教授、后勤、校友共执画笔的画卷。
而她的那句“外卖再方便,也不如自家饭菜干净”引发的海啸级共鸣,更揭示传统教育话语的裂隙——当精心雕琢的宏大叙事撞上生活叙事的质朴力量,后者如月光穿透云层般直抵心灵。相较于教授引经据典阐述“奋斗精神”,学生更易被上海交通大学谭家华院士“在挖泥船上爬行百万次”的微剧场景点燃热血;相较于思政教材中“工匠精神”的抽象定义,若能结合诸如学生食堂厨师解析“红烧肉收汁临界点”的现场演示,或许更能让学生领悟系统工程思维的精髓。刘晓梅们用沾着油盐酱醋的方言,完成了对精英话语的深化与补充:那些藏在打饭窗口的克重掌控艺术、修电路时对故障链的逻辑推演,恰是最生动的职业哲学课。当我们将院士实验室的灯光与食堂灶台的火苗置于同一价值坐标系,教育的灵魂才真正回归其多元共生的本源——在讲台与灶台的回响中,构建起滋养完整生命的“生态雨林”。
二、教育本质的回归:从“成才逻辑”到“成人关怀”
刘晓梅阿姨那句“工作压力再大,都要好好吃饭;加班熬夜别总吃泡面”的叮咛,如一枚银针扎穿了教育浮华的泡沫——它刺中的是精英叙事下被遗忘的生命底线:若连肉身温饱尚难保障,使命担当终成悬空楼阁。当全球高校在AI竞赛中疯狂追逐技术突破,“韧性”精神——特别是其核心之一的“生命之韧”——在此刻显露出其基石意义。延大食堂窗口递出的一餐热饭,恰是对教育初心的朴素叩问——生存尊严先于功业成就。这声呼唤在技术狂飙的时代显得尤为振聋发聩:“做科技伦理的‘把关人’”、坚守“科技温度”,其本质正是引导将抽象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具象的技术实践。设想在设计校园餐补系统时运用差分隐私算法保护贫困生尊严,或在开发健康监测手环时拒绝以“效率最大化”之名剥夺用户关停权限——这些在代码中嵌入的伦理选择,实则是将刘晓梅的“吃饱哲学”转化为数字时代的生存宣言:教育对生命的托举,始于对血肉之躯最基础的敬畏。
而“外卖再方便,也不如自家饭菜干净”这句寻常叮嘱,则掀开了教育中更深的真相:舌尖上的情感记忆,往往能锚定超越学业评价的人生坐标。当多年后重温熟悉的味道,味蕾唤醒的或许不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艰难时刻食堂亮着的暖灯,和那句“吃饱再战”的轻声鼓励。这些琐碎却坚韧的情感联结,构筑了学子饱经世间风雨的精神港湾。反观当下教育,常陷于量化指标的绩效竞赛,却可能遗失了那些真正滋养人格的“微光时刻”;也许是某生勤工俭学时饭卡突增的匿名余额,也许是实验挫折后导师挽起袖子同刷试管的深夜陪伴,抑或是答辩前悄然放在门把手上的一袋润喉糖。这些未被KPI记录的互动,正是“韧性”的基因,是抵御未来挑战的无形铠甲。我们或许需要新的方式去珍视和传递这些温暖——它们共同构成了对“完整的人”成长的庄重见证:个体的脆弱与突围、偏爱与坚守,都值得被看见和铭记。这份基于生命细节的深切共情,终将淬炼为穿越人生艰难时刻的永恒光源——它宣告教育的终极胜利,不在于塑造标准化的成功模板,而在于守护每个灵魂独特的尊严微光。
三、教育空间的延展:从“课堂闭环”到“生活全境”
刘晓梅在食堂窗口前的十年坚守,无意间凿穿了教育的物理边界——当餐盘与讲台共振、油烟与书香交融,校园的每寸土地都觉醒为潜在的育人场域。延大食堂里蒸腾的烟火气,天然承载着“场景驱动”育人理念:那张被酸菜汤浸润的餐桌,既是满足基本需求的空间,亦可成为情感联结与价值体悟的课堂。这种理念的实践,将宏大叙事融解于日常生活,印证了雅斯贝尔斯的洞见:最深刻的价值启蒙,往往诞生在知识传授之外的烟火人间。
食堂窗口那勺精准落下的土豆烧牛肉,则揭示了教育主体与智慧来源的革命性扩容——后勤工作者手腕间的毫厘掌控,蕴含着象牙塔内审式的实践智慧。刘晓梅阿姨抖腕间克重不差的打饭技艺,其稳定性与控制精度所体现的专注与熟练,与“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的匠心精神在本质上息息相通。这份来自生活现场的“操作哲学”,若能善加阐释,比任何抽象理论都更鲜活地展现系统工程思维的精髓——正如厨师调控火候需统筹多重变量,恰如工程师优化流程需平衡复杂参数。这启发我们探索“后勤智慧课堂”的可能性:电工排查故障电路的过程,可映射逻辑推演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路径;园艺师修剪植物的技艺,可揭示自然界规律与美学法则;保洁处理特定污渍的方法,可能蕴含着实用的化学知识应用。这些课堂的核心价值不在授予学分,而在于平凡生活场景和劳动者的实践中,洞察秩序、理解原理、感悟匠心——这正是“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的生动写照。
这场空间革命的核心,是消解“知识殿堂”与“生活俗务”的二元对立,承认智慧本就生长并应用于生活的肌理中。当学生能在食堂的烟火气中感悟关怀的价值,能从后勤工作者的日常实践中领会专注与技艺的力量,教育的物理边界便自然消融于整个校园生态。刘晓梅们沾着面粉的双手终让我们彻悟:真正的教育不在单向灌输的讲坛之上,而在多元主体共生共长的生活现场,那里蕴藏着文明传承最本真、最富生命的密码。
四、教育评价的重构:从“量化绩效”到“关怀温度”
刘晓梅阿姨致辞引发的海啸级传播,实则是公众用集体共鸣投出的教育评价改革票——它迫使教育界正视一个核心命题:教育的深层价值,往往藏匿于冰冷数据无法丈量的情感联结中。延大食堂窗口前十年如一日的打饭身影,实则是持续的情感储蓄与无声的关怀传递。那些被阿姨记住饮食偏好的瞬间,那些收到宿管塞来暖宝宝的冬夜,共同构成了一份厚重的“情感资产负债表”。这折射出社会对校园中隐性关怀者的深切渴望:当电工深夜抢修实验室电路保住关键数据,当保安巡逻时拾还失物并附上手写鼓励卡,这些未被纳入传统KPI的温暖互动,恰是学生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支撑。刘晓梅们所代表的日常关怀网络,恰似将这种个体定力扩展为校园共同的韧性基石——教育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不仅依赖讲台上的传道授业,也深深根植于这些琐碎却坚韧的日常守护。
致辞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三亿的现象,尖锐地揭示了传统教育评估的局限:“朴素情感共鸣的传播力,有时远超精密知识的传递效能”。当精心打磨的学术报告阅读量止步千百,一句“常回来吃饭”却能引发跨代际、跨圈层的共情,这告诉我们:评估教育成效的维度亟待扩展,需将那些塑造人格、温暖心灵的互动及其影响力纳入视野。这绝非否定专业教学的核心价值,而是强调在关注课程“知识密度”的同时,必须同等重视那些定义教育温度的“心灵共振”时刻。“科技温度”——即技术发展中坚守伦理、闪耀人性光辉——在此可转化为评价的启示:教育的温度不仅体现在代码伦理,也蕴含于校园每个角落的人文微光。或许我们需要新的机制去发现和珍视这些微光:鼓励师生记录并分享那些“被点亮瞬间”——它可能是教授发现某生缺席后的一条关切短信,或是实验失败时导师分享的自身挫折经历。这些细节的价值,远胜于标准化的教学评分。我们甚至可以尝试绘制校园“温度坐标图”,标记那些承载关怀的物理或精神空间(如允许畅谈的天台角落、提供免费续汤的食堂窗口、展示真实成长故事的布告栏等),让无形的温暖成为可感知、可定位的教育资源。
这场由公众共鸣推动的评价反思,终将指向教育哲学的升维:当我们将后勤职工维系日常运转的螺丝刀、宿管阿姨记录留言的便签本,与讲台上激光笔视为同等重要的育人工具,当评价标准从单一的“知识正确”转向更包容的“生命触动”与“价值共鸣”,教育便有望从冰冷的绩效赛道回归温暖的共同体构建。那些被看见的后勤守护者、那些被记录的温暖互动,共同编织成一张托举青年穿越时代巨浪的守护之网——在这张网中,每一个灵魂的细微颤动都值得被郑重倾听。
迈向多元共生的“温度殿堂”
食堂阿姨接地气的演讲,其深远意义在于:它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呼唤教育真正俯身触摸生活的质地,重新发现那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育人主体与育人场域。那些盛饭时稳健的手、修灯时专注的背影、守门时关切的目光——这些平凡身影所承载的日常坚守与朴素关怀,与校长们的谆谆教诲、教授们的学术探索一样,都是构筑完整教育生态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们共同指向一种未来教育的理想图景:打破身份与空间的壁垒,构建一个由多元主体(校长、教师、学者、后勤职工、校友乃至学生自身)共执画笔、共享话语权的教育共同体;回归对生命尊严与情感联结的深切关怀,超越单一的“成才”逻辑;将教育的空间从封闭课堂延展至充满烟火气的校园全域,乃至更广阔的生活实践;最终,推动教育评价体系超越量化绩效的桎梏,拥抱那些定义教育温度的情感效能与关怀价值。
刘晓梅现象并非孤例,它是时代对教育本质的一次深情叩问。它提示我们:未来教育的图腾,或许正是一座由多元主体共筑的“温度殿堂”。在这里,知识传授的深度与生命滋养的温度同频共振,精英智慧与生活智慧交相辉映,共同托举起一艘能够穿越时代风浪、抵达文明彼岸的教育方舟。让更多的“刘晓梅时刻”被看见、被珍视,正是重构教育共同体、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一步。
(作者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原标题:《食堂阿姨的呼唤,揭示了教育应该有怎样的本质与担当》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资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