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推出21条改革举措(以下简称“广电21条”),其中“取消40集上限”等内容引发行业对创作规律与市场逻辑的重新审视。
电视剧行业一度深陷“注水”泥潭。本该紧凑的剧情被无休止的回忆片段稀释,无关紧要的配角戏占据大量篇幅,甚至出现“一个拥抱演三分钟”的荒诞桥段。不少剧集为追求商业利益强行拉长集数,不仅消耗观众的耐心,更稀释了内容本应有的浓度,让“快进看剧”成了观众无奈的选择,也让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行业曾掀起声势浩大的整治行动。从明确“每部剧集集数原则上不超过40集”的硬性规定,到要求制作方提交“不注水”承诺书,再到对明显拖沓的剧目进行约谈整改,一系列措施剑指上述乱象,试图以制度机制约束倒逼内容提质。客观而言,这场整顿确实遏制了剧集盲目拉长的势头,让不少创作者开始重新考量篇幅与质量的关系。
但与此同时,40集的上限像一道无形的紧箍咒,带来了新的困扰:重大历史题材剧要在有限篇幅里浓缩百年风云,时间跨度大的年代剧要在数十集里讲完几代人的命运,令多少创作者曾为“删戏”而心痛。“广电21条”的出台,给此类需要“铺陈”的题材松了绑。
剧集的核心不是集数的多寡,而是每一集是否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叙事价值,是推动剧情的齿轮,还是拖慢节奏的赘肉。而好故事也需要足够的篇幅生长,就像大树不能在花盆里长成栋梁。历史剧的魅力,在于细节关联里的时代纵深;年代剧的动人,在于岁月流转中的人性微光。《人世间》能让观众跟着周家兄妹哭了又笑,凭的是对五十年变迁的娓娓道来。
值得注意的是,“广电21条”虽然对超长剧松绑,但仍然需要经过特别审核,获得播出许可。官方的意图,是希望避免之前的电视剧注水现象,通过审核机制守住内容品质的底线,防止剧集陷入无节制拉长的泥潭。其实,今时的影视剧环境已经不同往日。当年电视剧通过电视台等播放,而且剧目数量有限,观众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也正是因此,“注水剧”才有了生存空间。而现在,影视剧的主流播出渠道变成了视频平台,剧目数量也大大增加,观众有了更多选择权,也有了“快进”“倍速”等工具,对拖沓的剧情,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批评,对糊弄观众的剧用脚投票。新形势下,这种审核其实也可以取消,让观众来决定一部超长剧是否有市场。
政策放开了长度限制,但若创作者把“超长”当成圈钱的工具,用回忆杀、慢镜头填充时长,最终只会被观众抛弃;鼓励境外IP改编,但若只会照搬照抄,学不来《请回答1988》等剧的人文关怀,难免沦为“水土不服”的笑柄。
真正的创作自由,源于对内容的敬畏。当年40集限制下,《隐秘的角落》用12集讲透人性深渊,《沉默的真相》用12集写尽理想主义的悲壮;如今政策松绑,更需要创作者自问,故事究竟需要多少集才能讲好?是为了艺术留白,还是为了商业利益?
电视剧的魅力,不在集数的多少,而在每一集是否能让观众“一秒都不想快进”。这要求行业把精力从钻政策空子转向打磨内容细节,尽快完善以内容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让剧本打磨、演技锤炼、服化道考据成为创作重心;形成“内容为王”的市场反馈机制,让制作方从拼集数换收益转向靠品质赢口碑。说到底,能被记住的永远是故事,不是集数。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为《漫长的季节》里王响的一生落泪,不是因为剧集够长,而是桦钢烟囱的铁锈味、出租车里的老歌回响、小人物在时代浮沉里的挣扎与释然,让每一分钟都浸透着生活质感;他们为《繁花》里的沪上风云喝彩,不是因为题材够新,而是黄河路的霓虹闪烁、股市牌的红绿交错、机遇与风险共生的20世纪九十年代群像,让每一帧都跳动着时代脉搏。在观众心中,篇幅长短不过是数字游戏,题材冷热只是一时风向,真正能穿透时光的,永远是那份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时代的精准捕捉。
这场改革,本质上是一次“还”——把创作的主动权还给创作者,把选择的权利还给观众,把评判的标准还给市场。创作者要时刻牢记,松绑是为了让好故事飞得更高,而不是让滥竽充数的烂作品充斥屏幕。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孔德淇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