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宣城90后“刀客”

【来源:宣城发布】

今天

我们来认识

一位数控“刀客”

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里的

“90后”工艺技术员郑志鹏

“泡”在车间

“每个0.01毫米的精度,都是对匠心的丈量。”这是郑志鹏的座右铭,而这样的“火眼金睛”,可不是与生俱来。2017年,怀揣成为一名出色技术员的憧憬,郑志鹏正式进入皖南电机,被分配在刚成立的金二车间,担任数控设备操作员。

“数控机床操作是个技术活,我们的工作就是跟毫米甚至微米较真。”郑志鹏说,刚刚成立的金二车间设备先进,大部分为数控机床,且因为加工产品多为公司高端产品,设备也多样化。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数控系统,刀具上的一点误差会被成倍放大,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增加生产成本。

初到车间,郑志鹏面对未接触过的设备没有胆怯,为了磨炼技术,尽快掌握多种系统操作,他几乎天天都“泡”在车间里,不仅虚心向师傅们请教,还对照着设备通过查阅资料刻苦自学,在与厂家技术员的沟通交流中从设备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那时候虽然苦,但每次操作都比上一次更熟练,也就不觉得有什么难关过不去。”他笑着说。

“毫厘”必较

“有想法、爱钻研、爱琢磨,肯下功夫学。”这是同事们对郑志鹏的印象。“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这是郑志鹏对自己的要求。出于对数控的热爱,为解决生产难题,他可以没日没夜地与机器作“斗争”,不断推倒重来,反复尝试、乐在其中。

在“毫厘”必较中,郑志鹏多次运用新工具、新思路成功化解难题。2022年公司研发部门加工高速电机验证,整机震动问题如同横亘在研发路上的“巨石”。“试验阶段总是出现整机震动过大,转速即使能达到两万转要求,也不能持续运转。”面对这个困扰整个技术团队的难题,郑志鹏连续驻守车间,通过制作工装的方法,减少加工时的二次装夹,提高零部件的同心度,保障关键部件每个位置尺寸精度控制,制造出的配件极大地减轻了整机运转过程中的震动问题。直到高速电机突破两万转稳定运行,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在数控加工机床加工产品时,最耽误时间和降低生产效率的是频繁更换产品型号。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差错,郑志鹏开始找问题、查原因、想法子。考虑到白天工作没时间去改进,他就利用下班时间来钻研,通过查阅资料后经过反复验证,利用宏程序嵌套来完成整个加工程序的运行,最终解决了问题。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自动化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郑志鹏开始不满足于被动的难题攻关,他努力学习机器人的运用及PLC方面知识,积极参与到公司的技改项目中,在原本的程序上指导同事使用复合循环程序、变量程序、宏程序等方式简化加工程序、优化加工路线、提高工作效率。正是这种在别人看来“自讨苦吃”的劲头,也让他荣获了“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宣城市宛陵人才”“泾工巧匠”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干一行爱一行把简单的事情做完美

这就是“刀客”之道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徐文宣

编辑 | 张玉荣 孙丽莉 赵尘胥

二审 | 鲍璐

三审 | 李菡

主办 | 宣城市新闻传媒中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推荐

瞧!宣城90后“刀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