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卫和她的学生们。受访者供图

李海卫。受访者供图
开栏语
在柔和的春风轻拂之下,大地渐渐苏醒,世间万物焕发新生。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各个角落,无数令人动容的善举,如同璀璨的星火,照亮了每一处,温暖了每一个人心。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自2008年起,组织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在2025年第一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中,辽宁的郭杰、李春良、李海卫、李梦豪、陆万长、曲文泉、赵志国、祝连启上榜!
他们中有的人是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持续不断地用自己的微光温暖周围的人;有的人在工作中攻克难题成为行业标兵,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社会的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有的人面对突发的危险与困境,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为他人筑起安全的屏障;这些质朴无华却又无比坚韧的身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宛如汹涌的春潮,将文明的温度传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今天,本报推出专栏“榜样就在身边”,我们将走近这些身边好人,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真切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并将这份榜样的力量传递出去,让更多的温暖与善意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延续传承 。
候选人:李海卫
如果你开车遇到一名浑身是血的陌生人站在路边挥手,你会怎么做?沈阳教师李海卫给出了她的答案:她毫不犹豫地停车,将浑身是血的陌生人扶上车,开车送他去医院,并帮忙垫付了5000多元医药费。
她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生动诠释了人性的善良与担当。
危急时刻果断停车伸出援手
李海卫是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的一名物理教师。2024年8月2日,李海卫正开车送孩子去学乒乓球,途经文艺路时,她突然看到快车道旁,一名浑身是血的工人正朝过往车辆挥手求助。因伤者血迹斑斑,过往车辆纷纷避让。“我和我儿子都看到了,他应该是受伤严重,需要帮忙。”李海卫见状,迅速靠边停车,安抚好儿子后,立即下车奔向伤者。
李海卫询问得知,伤者在工作时被飞起的电锯刮伤大腿,伤势严重无法行动,希望有人能帮忙送他去医院。“我第一时间先帮忙打了120急救电话,并且陪他等待救护车到来。”急救车工作人员告诉她,大概十多分钟才能到,李海卫看着不断流血的伤者心急如焚。
争分夺秒开辟生命救援通道
“伤者已经大量失血,我怕若继续原地等待,他极可能有生命危险。”李海卫决定亲自开车送伤者前往医院。
她急忙跑回车里,告诉儿子,有人受伤了需要帮助,他们现在需要开车送这位伤者去医院。“从我下车,我儿子就一直在看着我,我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李海卫急忙倒车至伤者身旁,准备搀扶伤者上车。当伤者担心弄脏车辆时,李海卫焦急地回应:“有啥比人命还重要啊!”
但是因伤者伤势过重,无法正常坐进车内,李海卫扶着伤者让其爬进后备箱,随后她迅速驾车驶向距离最近的辽宁省人民医院。
抵达省人民医院后,医生检查发现伤者伤势过重,处理后建议转院。“我当时也联系了救护车,但是救护车到来还得需十多分钟,伤者伤口仍在大量出血。我怕他等不了。”李海卫回忆说。于是李海卫与伤者、医生沟通后,再次自己驾车,开启双闪,借用公交车道,争分夺秒地将伤者送往北部战区总医院。
垫付5000元医药费
救人后默默离开
去往北部战区总医院的途中,伤者因失血过多,意识开始恍惚。李海卫就不停地跟伤者说话,希望他不要睡着。“我就一边开车,一边问他怎么受伤的、家里人联系了吗,让他保持清醒。”到达北部战区总医院后,伤者家属尚未赶到,为让伤者尽快得到救治,李海卫先行垫付了5000多元治疗费,随后推着伤者做各项检查。待伤者家属赶到后李海卫才悄然离开。
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得知李海卫只是一名路人后,对她的义举敬佩不已。护士长想留下李海卫的联系方式,以便伤者家属日后答谢,却被她婉拒。李海卫表示,换作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伸出援手。
面对赞誉,李海卫谦虚地称,自己只是做了一个路人该做的事。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身为中共党员和教师的李海卫表示,为了给孩子和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向善,无论如何都会挺身而出。李海卫老师的暖心行动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温情,也为广大市民树立了道德标杆。
对话李海卫
“我给孩子们作了表率”
辽沈晚报:当时伤者满身血迹,情况未知,你停车不感到害怕吗?
李海卫:我看到他在招手求助,总得有人停下来帮他,我不能指望下一个人。我当时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救人最重要。
辽沈晚报:亲自送医后,怎么还帮忙垫付医药费呢?
李海卫:当时我把他送到医院后,帮忙推担架车,医生、护士都以为我是家属,就让我快去挂号、缴费,别耽误治疗,因为当时他的家属还没到,我就赶紧去了。
辽沈晚报:车上还有孩子要去上课,你怎么处理的?
李海卫:我就把他放在路口,让他自己走去学校。他那时候才一年级,以前从来没有自己去过,但是他很懂事,知道我有紧急的事情要做,他也没有闹,就自己去了。
辽沈晚报:你的学生知道你救人的事迹后,跟你说什么了?
李海卫:开学后,学生们知道了这事,都跟我表达了敬佩之情,他们说“老师你太厉害了,太佩服你了”。我觉得作为老师、母亲,我给孩子们作了表率。
本报记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