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劈岭解水荒
“如今的香港供水稳定,水质安全可靠,然而今天的理想情况,并非理所当然。上世纪60年代,香港曾经面临严重食水短缺,每4日供水仅有4小时。”全国政协委员、爱高集团总经理叶永成告诉记者。
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人均可用本地水资源量仅33立方米。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大旱,350多万香港市民生活陷于困境。
当年,在距离香港100多公里的东莞桥头镇,居民莫康平也时刻关注着香港亲人的情况:“我的姑姐、舅舅、表弟、表哥都在香港,同胞们没水喝,我很心急!”
党中央、国务院心系香港同胞饮水之苦,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东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线开工。
工程建设并不简单。东深供水工程要从东莞引水后,须通过多级泵站将河水抬高46米、翻越6座高山注入深圳水库,再通过管道输水至香港。但因当年技术不发达,要用血肉之躯“一锹一筐、肩挑背扛”。
东莞市桥头抽水站是东深供水工程最早的起点,得知工程开工,莫康平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虽然当时施工现场技术条件落后,但是大家不畏艰辛、干劲十足。“首期工程都是靠我们的双手,凭着一把锄头挖土、一担簸箕挑泥,大家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没有人去计较做工的报酬。”
1965年3月1日,东江水奔流入港,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据统计,从1964年2月动工到1965年3月建成通水,东莞出动1万多人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东深供水首期工程之所以能够在短短1年内顺利建成,离不开东莞的无私奉献。工程沿线百姓舍弃家园、主动搬迁,广大群众不计报酬、奋战一线,东莞各级政府鼎力支持、大力协调,为工程顺利建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广东省水利厅原负责人动情地说。
叶永成感慨,“虽然当时香港尚未回归祖国的怀抱,但祖国毅然伸出援手,排除万难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兴建如此宏大的供水工程。可以说,东江水是香港的生命之源,‘东方之珠’的繁荣稳定亦从此展开。”
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表示,如今,东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规模已由建设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有力支撑了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转型,成就了香港今日的繁荣都会盛景。60年间,香港GDP增长超过266倍,持续优化的供水能力为香港经济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深情共饮一江水
东江水源于江西赣州,流至广东河源,再到广东东莞、深圳,经东深供水工程进入香港。
陈敏介绍说,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港供水工作,在政策、规划、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水利部会同广东省不断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保障对港供水量足质优。精心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通过构建供水保障网、防洪减灾网、绿色生态水网和智慧监管水网“四张网”,全方位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如1998年,广东省在深圳水库建成了当时世界上同类型规模最大、日处理水量达400万立方米的原水生物硝化工程,为香港供水水质增设了一道“安全网”。2000年至2003年,在对工程实施改造时,按照清污分流的设计理念,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改为封闭专用管道输水,实现了对港供水质与量的“双重飞跃”。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水安全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该中心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城市充分利用创新科技来管理用水需求和供应,助力湾区城市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主委鲁修禄亲历并见证着东深供水工程的一段发展历程。2008年,因工作关系,他第一次来到东江源头河源调研,从此与东深供水工程结下不解之缘。在东莞市、生态环境部门等任职期间,他多次到沿线考察,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赴江西东江水源地寻乌县、定南县等地“溯源”,共同推进赣粤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鲁修禄告诉记者,近20年间,中央及沿线省市为香港民生福祉主动放弃了不少发展经济的机会,为保护水质作出了巨大牺牲。沿线省市划定了供水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类保护区,封山育林、建设村镇污水处理厂、严控流域采砂活动、关闭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以广东河源为例,近年来,当地实行严格的考核问责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所有重大事项决策严格落实环保优先原则。
河源市水务局副局长赖少略介绍说,为保护东江水质,近年来河源市先后拒绝了500多个可能影响水质的工业项目落户,总投资达600多亿元。与此同时,河源市还累计投入上百亿元资金用于整治全市河流,确保新丰江水库水质稳定。
记者了解到,在赣粤两省以及中央的共同推进下,2016年以来,赣粤两省已签订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东江源区已获得中央奖补资金、广东横向补偿资金、江西财政配套安排资金共31亿元,并开创了“水质﹢水量﹢生态产品价值”三维考核体系,给流域治理安装上“生态动力引擎”。
饮水思源话未来
源源东江水,浓浓血脉情。
“今年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这60年里,东江水跨越山川,源源不断润泽香江,极大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条件,有力支撑香港经济腾飞,成就了香港今日的繁荣盛景。”全国政协委员、德辉国际(集团)总裁佘德聪表示。
2025年2月20日至21日,来自香港7所中学的近百名学生组成的东江水供港探索之旅首发团,奔赴深圳、东莞两地开展了名为“一脉相连 饮水思源”的活动。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近距离观看无人机、无人船巡演等,深入了解了工程建设历程,并对如今广东水利智能化管理情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不少学生纷纷表示,香港能够用上清澈甘甜的东江水实属不易。东深供水工程不仅是一项凝聚了无数建设者大量心血的伟大工程,更是祖国对香港无私关爱的生动见证。
“东江水供港60周年是提升全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节点。”佘德聪说,“我希望以此次工程60周年为契机,开展更多面向香港青少年的研学、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东深供水工程这条‘生命线’延续粤港两地的深厚情谊,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为大湾区的建设持续贡献力量。展望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粤港两地在水资源领域的科技合作,利用大湾区的科研优势,在智慧供水、节水技术、水质监测等方面展开联合攻关,提升供水效率与质量。”
据介绍,为纪念这段值得铭记的重要历史,香港特区政府自2024年9月起推出一系列宣传活动,让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好好饮水思源。
“这份血浓于水的家国深情,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的关怀与守护,我们应通过深入了解东江水供港的历史,以及粤港两地政府一直以来为保障东江水供港所做的大量工作,反思及铭记国家长期以来,即使在艰难时期,对香港人的关爱和支持,亦希望每一个港人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都能饮水思源!”叶永成说。
陈敏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水利部将持续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全力构建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对港供水保障能力,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水利贡献,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记者:王菡娟
文字编辑:王硕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