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渭源:马铃薯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在渭源县广袤的田野上,一粒粒曾经“土里土气”的马铃薯,如今正乘着科技的东风振翅高飞。渭源县通过引进智能种植、精准管理、精深加工和数字化营销等全链条科技手段,马铃薯产业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增收”的华丽转身,为这片“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注入了澎湃的新动能,铺就了富民强县的金色跑道。



七月流火,渭源县的田野透着沁人的绿意。在五竹镇鹿鸣村的马铃薯示范基地里,一架悬挂喷杆喷雾机驶过连片薯田,精准喷洒出雾状药剂,通过均匀覆盖作物,为防止雨后高发的晚疫病构筑起一道科技防护伞。



渭源县五竹镇干部 贾俐

渭源县五竹镇干部贾俐说:“我们通过马铃薯悬挂喷杆喷雾机等精准喷药,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通过全程机械化技术,确保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走进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三代科研人员的“薯光接力”已持续60年。从1965年建站时“一把尺子一杆秤”的简陋设备,到如今现代化实验楼,保存着1500份珍贵种质资源,如同一个“马铃薯基因银行”,从追求产量的“温饱薯”转向高附加值的“健康薯”,高花青素“陇薯红1号”等功能型品种,正引领产业新方向。



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会川试验站的马铃薯杂交棚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马铃薯品种花开正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更多的优良新品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周小东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周小东说:“今年上半年我们栽植了400万株脱毒苗,现在进入了采收期,平均一株脱毒苗能产生两粒的原原种,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争取做到精细化生产,使生产的合格的高品质马铃薯原原种投放到田间。”



近年来,渭源县以科技为纽带,构建“人才+企业+基地+农户”四级联动机制,全县已建成34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催生产业化成果10项,渭源马铃薯产业的科技蜕变正释放着薯业新动能。




相关推荐

省级案例!诸暨入选!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