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巴东,寒气未散。连日来,在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社区一橘园内,工人忙着采摘新上市的伦晚,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橘香。

“再过几天合作社的直播间就搭好了,需要批量的伦晚,除了这片橘园,另外一片也得抓紧采摘了……”巴东县野丫头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容一边指挥,一边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
2019年,在当地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谭容创办了以柑橘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巴东县野丫头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下500余亩地,种植椪柑、伦晚、纽荷尔等柑橘品种,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柑橘1万多亩。
2024年底,谭容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收购周边橘农1800多吨柑橘。“按照网上的销售价格,除去施肥、采摘等开支,每斤保底利润2毛钱,这批柑橘利润有70多万元。”谭容粗略一算,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谭总的柑橘生意越做越大,带着我们发财啊!”忙着将柑橘送上柑橘运输轨道的村民向鹏飞接过话茬,引得在场务工村民笑声不断。
在合作社的打包车间,村民的笑声如早春暖流,驱散了严寒,也揭开了东瀼口镇的幸福密码。
东瀼口镇地处海拔300米至500米的区域,土壤、气候等适合种植柑橘。自上世纪60年代起,当地村民就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开始种植柑橘。如今,随着国家和省、州对柑橘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东瀼口镇的柑橘产业已如燎原之势,蓬勃发展。
今年开年,柑橘种植大户向鹏飞嫁接了柑橘新品种,硬化了橘园道路,方便柑橘运输。
“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向鹏飞掰着指头算去年的收入:“10亩柑橘,除去开支,落到腰包里的有七八万元哩!”
“基地+农户+合作社+公司+互联网”种植销售模式,不仅让向鹏飞等种植大户尝到了更多甜头,也为更多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赚钱的机会。留守妇女、老人纷纷加入合作社,成为橘园里的“兼职”劳动力。
挑拣、裹纸、装箱一气呵成。对于雷家坪社区居民冯彩玲来说,分拣打包柑橘是她的“第二职业”。
每天下班后,她都会赶到合作社务工,每个月能多赚1000多元。“有了合作社,我们不仅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给孩子攒点零花钱。”她笑着说。

从最初的几亩地到如今的千余亩,巴东县野丫头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自身规模越做越大,去年柑橘销售额突破600万元,联农带农效应愈发明显。
“农户得效益,我们有利润,这背后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谭容经常被当地农业部门派往宜昌秭归、重庆巫山等地种植基地和合作社“取经”。回来后,她将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当地橘农,帮助他们提升种植水平。
近年来,巴东县委、县政府为支持橘农和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帮助:从种植、技术到保险补贴,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和科研合作,提升柑橘品质;为橘农提供低息贷款和信贷担保,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此外,当地政府还积极支持品牌建设、电商平台销售,组织展销和助农直播活动,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推广绿色种植和循环经济,促进柑橘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站在橘园的高处,谭容望向远方的山峦,阳光洒在绿叶间,柑橘的香味随风飘散。她相信,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巴东县的柑橘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邓雅君 蒋梦玲 谭明黎 陈倩倩)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