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创新,他们为“宁”而来

“这是我们落地西宁的第一个项目,一期贴敷类医疗器械产品批量生产正在进入倒计时!”时值盛夏,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宁开发区)招商引资热潮涌动,青海俏福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李洪梅心中“燃”起诸多期待。

2024年,分赴四川、甘肃、青海等地考察投资环境后,俏福圣药业最终做出决定:去西宁投资办厂。

从考察选址、装修,到设备安装、工艺验证,用时7个多月,生物园区“专班+专员+包保”机制给李洪梅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宁,正以招商创新,促产业向新。

或奔赴北京、上海、深圳,或深入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走出去”叩门招商,“请进来”共谋发展,凭借推政策、强招商、优环境的拼劲儿和闯劲儿,全市产业更迭接续、动能转换,不断上演着创新发展的精彩故事,蕴藏着投资兴业的无限商机。

走出去,叩门招商

西宁开发区与国内数字化算力头部企业新华三(H3C)在北京正式签约,一期计划投资9.2亿元,打造“青海图灵小镇”。

中科曙光信创生态创新基地、中国移动(西宁)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基地等项目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暨数据标注产业高端洽谈会上正式签约。

在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有项目基础上,宁德时代追加投资5亿元,聚焦新能源产业布局,重点推进后工序配套建设,与西宁开发区携手推动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越走才能越近,越近才能越亲。一场场商务洽谈、一份份合作协议、一个个开工项目,无不印证着西宁成为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叩门招商”,企业的门到底该怎么敲?

今年年初,西宁开发区南川园区管委会行政服务中心干部杨宇斌带着“新身份”——区域招商专班成员,与同事前往北京驻点办公。

走访中纤新材料、河北鲲鹏数字、中集安瑞科控股等企业,对接玄武岩纤维生产和氢能全产业链项目,拜访北京市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和中关村丰台园管委会……

密密麻麻的行程,让杨宇斌获取更多当地的市场信息和资源。杨宇斌说:“过去招商靠‘碰运气’,现在靠‘精准对接’。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将北京优质资源与西宁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制定出符合西宁发展的招商策略,把更多优质项目引到西宁开发区。”

同样身为区域招商专班成员的李光耀,扎根深圳几个月来,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他说:“深圳直接辐射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长期驻扎在这里,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当地企业投资意向、产业转移等信息,实现与企业的紧密对接,改变以往信息滞后、沟通不及时的状况。”

落实“专班+专员”“管委会+公司”工作机制,畅通“以商招商”“区域协同招商”等多元化招商途径。

绘制完成区域产业链图谱13张,收集产业类项目信息50余条,推送有效产业信息18条,协助完成项目签约5项。

组织“叩门招商”70余次,对接新能源、生物经济等领域龙头企业160余家,成功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272亿元。

以机制创新入手破局,一串串精彩数据、一项项亮眼成果,清晰地刻印在西宁开发区招商引资的进程中,成为其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

请进来,共谋发展

叩门是第一步,如何把企业“请进来”,让他们愿意留下来、发展好?

前几日,甘河园区2025中复神鹰碳纤维应用交流活动,邀请全国碳纤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合力推动碳纤维产业向材料高性能化、应用高端化、产业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速迈进。

走进青海俏福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穴位磁疗贴、远红外肠胃贴等产品逐渐成形。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西宁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独特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更是当地已形成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态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李洪梅表示。未来,该企业将聚焦技术升级、产能优化与产品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持续深耕市场。

链上发力,“药”有新作为。亮出最有优势的资源家底、拿出最具诚意的务实举措,生物园区瞄准产业链优化布局,深耕生物医药领域,牵引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项目落户园区,形成产业链群。

近年来,西宁开发区以稳住晶硅、突破锂电、深化有色、培育新质为产业发展思路,邀请企业实地考察40余家次,对接10吉瓦异质结高效电池、5万吨多金属生产等一批项目,不断完善新能源、新材料全产业链生态。

留下来,精心服务

7月19日,走进青海鲁抗大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繁忙有序,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该企业异地搬迁产能扩产(一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企业加大技改扩能力度,有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中药软胶囊剂、片剂、制剂和颗粒剂共5.4亿粒。”青海鲁抗大地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有明说。

“突出健康产业延链补链、落地见效,生物园区与省药监局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使其专业力量下沉园区,通过构建‘4+2’机制、设立园区工作站、推行联审联批等创新举措,系统性解决医疗器械企业注册审评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生物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既要促成项目“引进来”,又要保证项目“能落地”,还要推动项目“发展好”。西宁开发区充分发挥项目专员“一对一”联点作用,靠前服务、主动作为,积极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从项目签约到推进落地,再到建成运营,仅历时24天。“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效有序的节奏,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选址上,市委、市政府通盘考量,西宁开发区大力协调,选定交通便利、畅达八方,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的存量资产,为项目的顺利运营筑牢了基础。”青海蓝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感慨道。

紧盯安立聚能钛、湘和、海源绿能等重点企业设备更新、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进度。

加快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中心(三期)基础机电及配套工程、青海汇智装配式绿色算力、青海玉锦绿色算力设施装配等绿算在建项目开票进度。

加快推进西宁市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海南州戈壁基地配套煤电、10万吨玄武岩纤维等项目前期。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全力做好要素保障服务,高质高效为企业纾困解难,让企业在西宁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一面是招商引资的火热场面,一面是项目建设的繁忙场景,背后凝聚着西宁开发区的一腔诚意,更汇聚着西宁精心服务的满满温度。(记者 樊娅楠)

相关推荐

走进中国原子城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昆仑网 赣ICP备2024050275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