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近日,江西新干县某品牌快餐店内,二十余位老人挤满了餐桌座椅、吹着空调纳凉,无形中挤占了其他顾客的用餐空间。店员举着喇叭喊话:“要聊天去外面聊,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但老年人置若罔闻,无一人起身。此短视频发布后引发了关于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公共服务的热议:我们的城市是否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活动空间?
老年人“霸座”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化资源的短缺。有专项调研揭示,很多城市的社区缺乏满足夏季避暑需求的老年人活动空间,另外一部分社区活动中心则常年大门紧锁,棋牌室积灰、图书室堆满杂物。新干县的这一幕中,老人们聚集在快餐店内,并非偏爱“炸鸡风味”,只是身边无地可栖。当城市规划将“纳凉”二字挤到边缘,当公共服务把“降温”当作可有可无的附加项,快餐店的餐桌座椅也就成了高温下无奈的选择——不是人们非要赖在商业场所,而是能让老年人免费、安心乘凉的地方,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缺位了。
面对现实的缺位,一些声音单纯指责商家冷漠自私,却忽视了他们在经营成本重压下维持生存的艰辛;另一些人则批评老人侵占公共空间、缺乏规则意识,殊不知老年人也有自己的苦衷——这些对立的观点非但不能抵达矛盾的核心,反而会筑起误解的高墙。
解决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突破这僵硬的二元壁垒。城市的“纳凉权”不应只是空洞的口号,也绝非要靠“破墙开店”般硬性摊派实现。政府部门有必要主动承担规划责任、在公共服务端重塑链条。譬如上海普陀区,早已致力于织就一张细密的纳凉保障网,他们为老年人服务中心延长开放时间,提供消暑茶饮;“一键通”设备为老人直连高温应急服务;志愿者上门排查空调隐患,为独居老人送上爱心餐食。再比如杭州推行“清凉驿站”计划,整合图书馆、党群服务中心资源,设置老年专属休息区;嘉兴试点将老城区边角地改造成微空间纳凉点,配备防暑药品与直饮水;南京则开放了鸡鸣寺旁的北极岩等22个人防工程纳凉点。所有这些暖心模式,无不证明着高温关怀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嵌入日常“系统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商业空间也可以承担更多暖心的使命。与其用喇叭大声驱赶,不如探索更智慧、更柔软的接纳方式。以新加坡等地为例,一些店铺会开辟特定时段作为对公众开放的“社区休息角”,并限制用餐时间,或设置少量公益性座位,在运营成本和公共服务职责之间求得平衡。江西新干县的这家品牌快餐店,若是能联合社区划定非高峰时段公益纳凉角,既保障经营又彰显温度。这不仅仅是慈善,更是对顾客情感账户的长期投资:企业积极承担适度的社会道义责任,最终将提升品牌在市民心中的“好感度”。政府也可以尝试建立“公共服务成本分摊机制”——参考北京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对主动设置老年休息区的商户给予水电补贴或税收优惠,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良性互动,就有可能避免商家与老人的直接对立。
盛夏时节快餐店里那张惹人争抢的餐桌座椅,承载的不仅是老年人的清凉渴盼,更折射着城市发展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文明程度。如何通过政府的主动作为、商家的责任担当、社会的协同参与,共同编织好高温酷暑下守护弱势群体的安全网,这才是新干县的喇叭声喊过之后留给我们的思索。
(陆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