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贵州省召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新闻发布会。2025年2月出台的《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措施》文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不敢转、不愿转、不能转"三大难题,提出20条具体改革举措,旨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在破解"不敢转"难题方面,提出全面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科研事业单位将成果所有权部分或全部赋予科研人员;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不纳入保值增值考核;简化管理流程,从“管得过多”向“放管结合”转变;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免除勤勉尽责人员的决策责任。
针对"不愿转"问题,改革措施重点完善激励机制。允许担任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通过作价入股方式转化成果,明确股权激励不视为经商办企业;赋予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分配自主权,合同到账金额达50万元且履行完毕的项目,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从而实现科研人员学术价值与经济收益双提升;支持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实行转化奖励支出单列管理,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扩大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至企业自主研发;推动国企科研机构赋权改革;将成果转化绩效作为职称评聘重要依据;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在解决"不能转"问题上,措施着力强化成果供给和畅通转化渠道。支持引进省外优质科技成果来黔转化;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允许企业延期支付费用;常态化组织"百园百校万企"供需对接活动;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转化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完善转化服务体系,新建中试基地最高支持1000万元,新增技术经理职称类别,强化技术转移人才激励。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通过系统性政策突破,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刘言|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